現在位置 > 河海遊學系列 >NEW!海岸風情一騎來趣 辦理完畢

海岸風情一騎來趣

一、套裝方案摘要表

下載次數:184
特 色 系 列 鄉土情懷 撰 寫 人 江淑瑰、蔡依君、姚宗呈
方 案 名 稱 海岸風情一騎來趣 聯 絡 電 話 03-9882271分機83
適 用 年 級 中高年級以上 e-mail jaing@tmail.ilc.edu.tw
方 案 時 間 一日遊 地     址 溪北路線A(壯圍國小-後埤社區)
關 鍵 字 壯圍、噶瑪蘭、土礱間、水資源、海岸    
行 程 概 說 學習點 1:阿祖ㄟ土礱間
自民國35年經營至今~ 傳統的碾米廠建築~壯圍鄉古結村不起眼的鄉間小路上覆有瓦片的古厝,裡頭還保有一台源自民國35年建造的「土礱間」。這是徐氏一家人世代傳承的「木造碾米廠」,用以將收割的稻穀去殼精製成糙米或白米。全台目前碩果僅存的原木碾米設施,整架機器的結構是以木造卡榫接合而成,不用任何一根鐵釘,輔以皮帶帶動運輸動力。除了碾米機外,在土礱間中,還可以發現許多與米副產品相關的傳統器具,不僅依然遵循古法碾米,他們更精益求精,希望對環境做出貢獻。

學習點 2:水資源回收中心
宜蘭水資源回收中心俗稱新南污水處理廠,2008年興建於宜蘭河畔貓里霧罕橋旁,主要處理宜蘭市的家庭生活污水。興建汙水處理廠之前,宜蘭市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河川,汙染宜蘭河及美福大排之水質。政府為改善河川污染情形,逐步建設污水下水道,避免污水直接流入水溝滋生惡臭、污染環境。

學習點 3:海岸線的呼喚〜東港榕園眺望東港嘴
1. 東港榕樹公園位於濱海自行車道的南端出口,是自行車道路線上的休憩景點之一,因茂盛的樹枝交織成濃蔭蔽日的自然奇景而得名,也因此成為單車騎士及遊客夏日乘涼賞景的中繼點。這裡最特別的「漁網吊床」是在地老漁民及社區居民以漁網編織而成,來到公園一定要試試在吊床上放空的快活
2. 住在河口的壯圍鄉東港村民,不管是噶瑪蘭人或是漢人,少有人懂得這些。他們只知道三條寬闊的溪河在這兒匯聚出海,為三敆水出海口。河水說淡不淡,說鹹又不鹹,魚兒最喜歡在此洄游,能夠抓到淡水魚也能夠抓到海魚。除了魚,鳥兒也多,尤其是田野裡不常見的水鳥,像體型碩大的黑面琵鷺和被村民們稱為海鵝的白額雁、豆雁,在這兒都可能找到牠們的蹤影。宜蘭河在1892年改道由東港出海,成為早年進出宜蘭平原內陸河運的重要轉運站。東港村,與對岸的五結鄉的茅仔寮尌像張嘴的老虎鉗,鉗制著宜蘭河、蘭陽溪、冬山河三流匯合的「東港嘴」。

學習點 4:後埤社區花生糖DIY
後埤社區位於宜蘭縣壯圍鄉沿海地區,早期居民以種土豆(花生)維生,隨著時間變遷年輕人多數至外地工作,而使得後埤社區許多沿海沙地閒置;經由壯圍數位機會中心指導,並結合後埤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加值服務,在後埤開心農場經營無毒種植、無化學肥料除草劑及友善耕作的花生之家,生長出帶著自然海鹽鹹香且有機的甜味花生,更藉以推廣在地食農教育。

學習點 5:噶瑪蘭聚落
廍後社區位於現今之東港村,東港村原名噶瑪蘭族之奇立板社漢人同化後尌其地名為番社

學習點6:大陳文物館
「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始於2007年,為台灣第一個以「外省人」生命經驗研究及文物之國家型數位典藏資料庫。內有關於大陳人的相關知識內容介紹,包含撤退的時代背景,撤退的原因以及撤退來台後大陳人的生活。壯圍最後一個眷村是位於廍後社區的仁愛新村,大陳義胞聚落。

2.教學行程規畫之課程理念:
透過實地走訪,讓學生認識壯圍的自然、人文、產業特色。
結合行動學習策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提問、合作、反思。
培養對鄉土的關懷與熱愛,並尊重多元文化。
體察健康與正向價值觀,並懂得與手機保持適當距離。

3.本課程戶外教育主題與12年課綱之連結內涵:詳情請下載檔案

4.預期達成之學習目標
能認識壯圍的自然環境、產業特色、歷史文化。
能養成觀察、記錄、提問、合作、反思等能力。
能對鄉土產生關懷與熱愛,並尊重多元文化。
能體察健康與正向價值觀,並懂得與手機保持適當距離。

5.課程風險評估、管理與應用:詳情請下載檔案


二、教學行程表:

一日遊

時   間 行   程 負 責 人 地   點
活 動 名 稱 活 動 內 容
09:00-09:30 相見歡與任務啟動 老師簡介行程、引起動機。展示壯圍相關圖片、影片等資料,激發學習興趣。 提出本次探索主題:壯圍(提問)(說明)老師說明任務、分組,發放學習單。 帶隊老師 壯圍國小
09:30-10:30 阿祖ㄟ土礱間 各組實際參觀土礱間,觀察稻米加工流程。讓學生親自操作簡單農具,體驗傳統農村生活。 訪問土礱間主人或耆老,鼓勵學生記錄觀察結果、心得,繪製流程圖或筆記。 土礱間主人 土礱間主人
10:30-11:30 水資源永續行動 觀察水資源回收中心的設施和流程。思考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意義。小組討論如何將節水行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各組提出節水方案。 中心人員導覽 水資源回收中心
11:30-12:30 海岸線的呼喚 (東港榕園+三敆水) 觀察海岸地形、動植物生態。鼓勵學生使用望遠鏡、圖鑑等工具,仔細觀察海岸環境。思考海岸環境所面臨的威脅,如垃圾汙染、氣候變遷等。分組進行淨灘活動,撿拾垃圾。討論如何減少海洋垃圾,保護海岸生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反思) 帶隊老師 東港榕園三敆水
12:30-13:30 後埤社區風味餐 品嚐在地風味餐,認識在地食材。鼓勵學生品嚐食物的原味,感受食材的新鮮。向社區媽媽請教食材來源和烹調方式。瞭解食材背後的故事和文化。(訪問)(分享)分享用餐心得,表達對社區媽媽的感謝。引導學生惜食 後埤社區理事長 後埤社區
13:30-14:30 花生糖好滋味 學習製作花生糖,分工合作完成製作的各個步驟。思考傳統產業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品嚐花生糖的成果,分享製作過程中的樂趣。 後埤社區理事長 後埤社區
14:30-15:30 文化足跡尋根 (噶瑪蘭聚落大陳仁愛新村) 參觀噶瑪蘭聚落,了解過去噶瑪蘭族到漢人的墾殖史(仁愛新村),認識大陳人移居來台原因與踏查大陳移民的現況,觀察文化特色。 帶隊老師 噶瑪蘭聚落 大陳仁愛新村
15:30-16:00 平安賦歸 老師引導學生反思本次戶外教育的收穫與啟發。學生填寫回饋單,提供建議。 帶隊老師 壯圍國小

三、教學參考資源

教 材 名 稱 教 材 照 片 內 容 簡 介
壯圍鄉公所 壯圍鄉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觀光景點等資訊。
噶瑪蘭族文化相關網站 噶瑪蘭族的歷史、文化、語言、習俗等資訊。
阿祖ㄟ土礱間網站/臉書專頁 自民國35年經營至今~ 傳統的碾米廠建築~壯圍鄉古結村不起眼的鄉間小路上覆有瓦片的古厝
宜蘭縣水資源回收中心 宜蘭水資源回收中心俗稱新南污水處理廠,2008年興建於宜蘭河畔貓里霧罕橋旁,主要處理宜蘭市的家庭生活污水。介紹水資源回收的流程與重要性。
後埤社區發展協會 海邊『牽罟』、海岸淨灘及海岸生態、沙地植物教育活動,後埤社區「牽罟舞」,讓亞健康及健康長者共同運動相互關心,一同登上表演舞台。社區與學校代間教育連結,喚醒「耆老」靠海吃海工作技能,學子們可以藉由這些活動瞭解傳統捕魚和海灘生態,以及臨海沙埔地種植『9號花生』,從產地到餐桌無毒種植方式進而珍惜屬於社區的文化與海岸生態。
大陳仁愛新村 民國44年國共內戰,浙江一江山島失守,之後政府決定撤離大陳島,將17,165位島民遷台,安置在全台各地35村。宜蘭有頭城忠孝新村、蘇澳岳明新村、礁溪成功新村及壯圍仁愛新村。仁愛新村當時安置有48戶230幾人,每戶坪數只有6~8坪,目前僅有8戶人家(包含非當年來台之大陳居民)。

四、收費說明

活 動 名 稱 活 動 內 容 經 費 預 算 (元) 備     註
後埤社區風味餐 午餐 每人100元
花生糖製作 花生糖DIY 每人60元

五、預約及聯絡資訊

編 號 單 位 名 稱 聯 絡 人 預 約 電 話 單 位 網 址 & 地 址
1 後埤社區發展協會 張顥強 0981232839 宜蘭縣壯圍鄉過嶺路1巷19號
2 廍後社區發展協會 陳振輝 0905439289 宜蘭縣壯圍鄉東港村廍後路仁愛新村50號
3 宜蘭縣水資源中心 余先生 9251000*8075 宜蘭縣壯圍鄉新南村新南路103之10號(貓里霧罕橋旁)
4 阿祖ㄟ土礱間 徐朝魁 0936272689 宜蘭縣壯圍鄉古結路252之1號

六、行程建議與注意事項

(一)教學準備及聯絡方式提示等。

(二)教學時間提醒或交通等。

前進行安全教育宣導,並確認學生身體狀況。
• 提醒學生攜帶飲用水、防曬用品、雨具等。
• 尊重在地文化和環境,不亂丟垃圾、不破壞環境。
• 鼓勵學生主動提問、積極參與活動。

七、教學參考網頁

(1)壯圍鄉公所網站 https://www.jw.gov.tw/

(2)噶瑪蘭族文化相關網站 https://www.nine.com.tw/page/about/index.aspx?kind=104&lang=TW

(3)阿祖ㄟ土礱間網站/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ttlh/?locale=zh_TW

(4)宜蘭縣水資源回收中心網站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02953

(5)壯圍海岸線相關報導或影片 https://www.necoast-nsa.gov.tw/Video.aspx?a=113&l=1

(6)後埤社區發展協會網站/臉書專頁 https://ccare.sfaa.gov.tw/home/travel/subject/detail/2c90e4e5687e73bd0168a1fc591c0a69

(7)東港榕園 https://www.necoast-nsa.gov.tw/Attraction-Content.aspx?a=289&l=1

(8)東港鰻寮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7965

(9)大陳仁愛新村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d=513883&indexCode=Culture_Place

八、教學方案設計

「溪北壯圍鄉土情 – 騎俠向前行」

設 計 者 江淑瑰、蔡依君 適用教學對象 中高年級
協 作 者 姚宗呈
結合學習
領域
社會、健體、綜合 教 學 時 間 約300分鐘,合計6節課
參考資料
來源
設 計 理 念 透過戶外教育,讓學生認識壯圍的多元面向,培養對鄉土的關懷與熱愛。
結合行動學習策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提問、合作、反思,提升學習成效。
落實SDGs指標 SDG 4 優質教育 SDG 11 永續城鄉
對應12年國教核心素養學習重點 領 域 核 心 素 養 社-E-A2 敏覺居住地方的社會、自然與人文環境變遷,關注生活問題及其影響,並思考解決方法。
綜-E-B3 覺察生活美感的多樣性,培養生活環境中的美感體驗,增進生活的豐富性與創意表現。
健體-E-A1具備良好身體活動與健康生活的習慣,以促進身心健全發展,並認識個人特質,發展運動與保健的潛能。 健體-E-C2具備同理他人感受,在體育活動和健康生活中樂於與人互動、公平競爭,並與團隊成員合作,促進身心健康。
學 習 內 容 社會領域 Ab-Ⅱ-2 自然環境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也會改變自然環境。 Ca-Ⅱ-1 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而改變。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健體領域 Ca-Ⅱ-1 健康社區的意識、責任與維護行動。 Ca-Ⅲ-3 環保行動的參與及綠色消費概念。 Cb-Ⅲ-3 各項運動裝備、設施、場域。 Cd-Ⅲ-1 戶外休閒運動進階技能。 綜合領域 Cc-II-2 文化與生活的關係及省思。 Cd-II-1 生活中環境問題的覺察。
學 習 表 現 社會領域 2a-Ⅱ-1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 3c-Ⅲ-2 發揮各人不同的專長,透過分工進行團隊合作。
健體領域 1a-Ⅲ-1 認識生理、心理與社會各層面健康的概念。 2c-Ⅲ-1 表現基本運動精神和道德規範。 2c-Ⅲ-3 表現積極參與、接受挑戰的學習態度。
學 習 目 標 1.能認識壯圍的自然環境、產業特色、歷史文化。
2.能養成觀察、記錄、提問、合作、反思等能力。
3.能對鄉土產生關懷與熱愛,並尊重多元文化。 4.藉由戶外騎乘腳踏車,讓孩子體察健康與正向價值觀,並懂得與手機保持適當距 離。
融 入 議 題
節次 活 動 名 稱 教學活動流程 時間
分配
學習資源 融入議題
第一節 阿祖ㄟ土礱間

各組實際參觀土礱間,觀察稻米加工流程。讓學生親自操作簡單農具,體驗傳統農村生活。 訪問土礱間主人或耆老,鼓勵學生記錄觀察結果、心得,繪製流程圖或筆記。
★任務1︰請上傳一段30秒內的訪談內
容。

30’
QR code請下載檔案

QR code 產生:將網址貼入https://quickmark.com.tw/cht/qrcode-datamatrix-generator/default.asp?qrLink 即可產出,請貼入上述表格,以供學生載具使用。

第二節 水資源永續行動

觀察水資源回收中心的設施和流程。思考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意義。小組討論如何將節水行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任務2︰請各組討論並提出3種節水方案。

30’

第三節 活動3: 海岸線的呼喚 海岸線的呼喚 (東港榕園 + 三敆水出海口)

觀察海岸地形、動植物生態。鼓勵學生使用望遠鏡、圖鑑等工具,仔細觀察海岸環境。思考海岸環境所面臨的威脅,如垃圾汙染、氣候變遷等。
★任務3︰請各組討論減少海洋垃圾,保護海岸生態的方法。

30’

午餐時間 後埤社區風味餐

品嚐在地風味餐,認識在地食材。鼓勵
學生品嚐食物的原味,感受食材的新
鮮。向社區媽媽請教食材來源和烹調方
式。瞭解食材背後的故事和文化。(訪
問)(分享)分享用餐心得,表達對社
區媽媽的感謝。引導學生惜食
◆加分題︰分享你的餐桌(相片或文字均
可)。

60’

第四節 花生好滋味 來呷花生糖

學習製作花生糖,分工合作完成製作的
各個步驟。思考傳統產業在現代社會的
價值。品嚐花生糖的成果。
★任務4︰請上傳一張相片並分享製作過
程中的樂趣。

60’

第五節 文化足跡尋根
(噶瑪蘭聚落+
大陳仁愛新村)

參觀噶瑪蘭聚落,了解過去噶瑪蘭族到
漢人的墾殖史(仁愛新村),認識大陳人
移居來台原因與踏查大陳移民的現況,
觀察文化特色。
★任務5︰請上傳一張你和歷史文物的合
照,並以文字簡單敘述。

30’

整裝賦歸

●本套裝行程方案結束,師生帶著滿回憶與收穫,搭車回學校。


    NEW!海岸風情一騎來趣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