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 > 河海遊學系列 >風頭水尾話壯圍 預約報名

一、套裝方案摘要表

下載次數:9927
特 色 系 列 河海特色系列 撰 寫 人 壯圍國中 余昱頡
方 案 名 稱 風頭水尾話壯圍 聯 絡 電 話 03-9381773#22
適 用 年 級 以七、八、九年級為主 e-mail yuissue@gmail.com
方 案 時 間 一日遊 地     址 宜蘭縣壯圍鄉富祥路588號
關 鍵 字 壯圍、頭圍河、沙丘、大陳義胞、漁人故事館    
行 程 概 說 1.簡要課程與景點特色描述
活動一: 河沙交織民壯圍~認識壯圍河道與沙丘的今昔變化(沙丘園區)

活動二: 從噶瑪蘭到漢人~了解過去噶瑪蘭族到漢人的墾殖史(仁愛新村)

活動三: 漁人的故事~了解壯圍沿海地區養殖的變化(漁人故事館)

活動四: 我認識的壯圍海濱線~各組提問與發表心得(漁人故事館)

課程先帶領學生在壯圍沙丘園區感受舊河道與沙丘的變化,再實際步行踏查壯圍海濱植物的現況。接著帶領學生至廍後社區感受噶瑪蘭族的生活遺跡與大陳人的遷移辛酸。接著享用社區利用在地節令蔬果所製作成的風味餐,最後到漁人故事館了解壯圍養殖漁業的興衰與突破,除參觀九孔、鮑魚及白蝦的養殖外,實際自己抓蝦並烹煮,體驗從產地至餐桌的過程。
2.說明教學行程規畫之教學理念
沙丘是壯圍最獨特的代表,而沙丘是由東北季風吹拂以及河流泥沙堆積造成,因此將課程主題定為「風頭水尾」,來闡述過去壯圍因開墾所帶來的不同的地景與產業。故設計「河沙交織民壯圍」、「從噶瑪蘭到漢人」、「漁人的故事」等三個單元來讓學員了解壯圍的開發歷程。
藉由沙丘及河道的變遷、認識濱海植物,了解過去噶瑪蘭至漢人的墾殖歷史,加以參觀大陳人現在的生活,完整了學員了解壯圍的現今地景的歷史背景與空間脈絡;再參觀濱海的最大宗產業-養殖,讓學員了解壯圍海濱線的產業利用。參與此活動後,除了能夠親身體驗壯圍的風土,也能增進體會過去人們生活艱難的一面。
3.預期達成之學習目標
(1)透過分組合作互相幫助與學習,對照古地圖觀察壯圍古河道在現在時空背景有何改變,並嘗試分析其原因為何?。
(2)使用圖鑑對照出海岸沙丘常見的3種海濱植物,並列出在傳統生活中有什麼功用?
(3)對照古今地圖說出沙丘範圍改變情形,並嘗試分析改變的情形為何?
(4)觀察廍後社區噶瑪蘭人與大陳人的生活情形與互動,理解文化多元性與變遷,並體會戰爭為人生活所帶來的改變。
(5)走察漁人故事館,認識壯圍沿海養殖漁業演變與創新。
(6)動手抓蝦並自己完成一道料理,體驗從產地到餐桌樂趣。

二、教學行程表:

一日遊

時   間 行   程 負 責 人 地   點
活 動 名 稱 活 動 內 容
8:00-8:30 搭車前往壯圍沙丘服務園區 1.本次戶外教育學習內容說明。
2.壯圍開發史說明。
帶隊教師 壯圍國中 余昱頡教師 壯圍沙丘服務園區
8:30-10:00 活動一河沙交織民壯圍

1.認識壯圍河道變化情形。
2.各組發表觀察到沙丘的3種常見海濱植物並列出其在傳統社會的作用。
3.各組發表現今沙丘範圍改變情形,並分析原因。
壯圍國中 余昱頡教師 公館至廍後段沙丘
10:00-11:30 活動二從噶瑪蘭到漢人


1.觀察廍後社區的噶瑪蘭人生活狀況。
2.認識大陳人移居來台原因與踏查大陳移民的現況,體會當時戰爭狀況。
3.了解當地特殊民間信仰—漁師廟的由來。
4. 各組發表踏查大陳人居所遺跡的感想。
大陳文物陳列室導覽員 廍後社區發展協會與大陳文物陳列室
11:30-12:30 午餐與休息 品嘗廍後社區居民烹煮之古早風味餐。 廍後社區 義工媽媽 廍後社區活動中心
12:30-12:50 搭車前往漁人故事館 搭車前往漁人故事館 帶隊教師 漁人故事館
12:50-14:50 活動三漁人的故事


1.說明壯圍過去養殖業背景、歷史與現狀。
2.實際觀察九孔鮑與白蝦的養殖情形體會觀光漁業的可行性。
3.從產地到餐桌-抓蝦串煮DIY
漁人故事館導覽員 漁人故事館
14:50-15:35 活動四我認識的壯圍海濱線 1.整理學習單,回顧今日學習內容
2.各組針對現階段養殖漁業提出一個問題。
3.學生發表參觀心得
帶隊教師 漁人故事館

三、教學參考資源

教 材 名 稱 教 材 照 片 內 容 簡 介
話說壯圍 以訪問當地耆老口述歷史的型態,將壯圍各村落由古至今的樣態記錄下來。作者張文義自歷史角度花了許多時間紀錄,將壯圍許多過去的有趣事蹟紀錄於內,讓人更能一窺古早壯圍的樣貌。
蘭陽博物第33期(蘭陽博物2007.10月電子報) 宜蘭河在1892年改道由東港出海,成為早年進出宜蘭平原內陸河運的重要轉運站。東港村,與對岸的五結鄉的茅仔寮就像張嘴的老虎鉗,鉗制著宜蘭河、蘭陽溪、冬山河三流匯合的「東港嘴」。電子報內容對於認識壯圍舊河道變遷非常有幫助。
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74&k=522
生命記憶與敘事 「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始於2007年,為台灣第一個以「外省人」生命經驗研究及文物之國家型數位典藏資料庫。內有關於大陳人的相關知識內容介紹,包含撤退的時代背景,撤退的原因以及撤退來台後大陳人的生活。
2016.04.03【台灣演義】1955最後大撤退 1949年大陸百萬軍民撤台,其實最後大撤退是1955年大陳島!距離共軍只有50公里大陳全島撤退一個不留!大陳人在台一甲子,生活的辛酸痛苦,可由這部紀錄片完整呈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c4mDiacgec

四、收費說明

活 動 名 稱 活 動 內 容 經 費 預 算 (元) 備     註
風頭水尾話壯圍 詳如教學行程表 每梯次限額30名,活動費用每人500元整 廍後社區社區風味餐、大陳文物陳列室導覽、漁人故事館均需事先預約。

五、預約及聯絡資訊

編 號 單 位 名 稱 聯 絡 人 預 約 電 話 單 位 網 址 & 地 址
1 壯圍國中 活動組長 余昱頡 03-9381773 #22 宜蘭縣壯圍鄉富祥路588號
2 廍後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銘海 0937158635 宜蘭縣壯圍鄉廍後路仁愛新村50-1號
4 漁人故事館 謝政佐 0933096167 宜蘭縣壯圍鄉壯濱路六段378號
3 大陳文物陳列室 不定 03-9386089 宜蘭縣壯圍鄉廍後路仁愛新村49號

六、行程建議與注意事項

(一)教學準備及聯絡方式提示等。

1.事前準備並發放戶外教育「風頭水尾話壯圍」戶外教育課程通知單。
2.事前進行分組,5人為1組,分為6組。
3.大陳文物陳列室需先連絡,不一定會對外開放。
4.參訪仁愛新村時,因尚有人居住於內,請同學放低音量並勿干擾當地居民生活。
5.當日發放「風頭水尾話壯圍」活動學習本

(二)教學時間提醒或交通等。

1.若要搭乘公車,需特別注意交通時間,此路線僅有一班公車經過,且時間為1小時一班,需充分掌握時間。
2.需進行此課程時儘量於晴天進行,雨天需注意雨具的準備,且戶外觀察效果易降低。
3.漁人故事館活動時若有對蝦子過敏的同學,可改食用九孔鮑。

七、教學參考網頁

(1)宜蘭消失的噶瑪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Cvxg9Zpug

(2)【創生與重生】宜蘭魚塭變划船樂 年輕人回鄉打造魚鄉觀光之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F45OVMDZE&feature=emb_title

(3)抗國際漁產競爭 宜蘭壯圍翻轉水產劣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_vB7srDmk8

(4)噶瑪蘭族宜蘭海祭 https://video.udn.com/news/1107929

(5)壯圍鄉公所 https://www.jw.gov.tw/Default.aspx

(6)最後島嶼:遷台半世紀 大陳義胞台灣當故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6gFTb2ENDE

八、教學方案設計

「風頭水尾話壯圍」--主題教學方案設計

設 計 者 余昱頡 適用教學對象 國中7-9年級
協 作 者
結合學習
領域
社會領域/人權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海洋教育 教 學 時 間 約360分鐘,合計8節課
參考資料
來源
設 計 理 念 (1)環境現況與設計緣由
壯圍鄉過去河道遍布,水路交通發達,北通烏石港,西通宜蘭市、員山鄉,南通二結及利澤簡,是過去一個重要的水路要道。但在河道淤積,陸路交通興盛後,壯圍鄉的重要性漸漸消失。而因水而消長的變化即是族群的墾殖與產業的改變。壯圍可以看到從噶瑪蘭到漢人墾殖的軌跡與養殖業的消長,是進行戶外考察適當的地點,因而設計一套壯圍海濱線戶外踏查的路線,來觀察壯圍因水而改變的河道、族群及養殖產業。

(2)設計原則
透過戶外踏查的不同情境,讓學生在核心素養不同的向度中達到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的三大面向。

**自主行動**
1.分組合作進行觀察活動培育團隊合作與利他的合群態度
2. 訪查噶瑪蘭族現況及大陳文物館來認識與包容文化的多元性
**溝通互動**
1.善用圖鑑及地圖對照海濱植物、河道、沙丘的改變來增進學習的素養
**社會參與**
1.參觀魚塭及大陳人居所理解當時養殖漁業及戰後撤退的情境全貌,並做獨立思考,如何提升壯圍海濱地區居民的生活品質。

(3)簡要課程描述
走過壯圍的濱海公路總會覺得非常的蒼涼,但其實過去濱海地區卻是壯圍鄉最繁榮的一景,讓人疑惑為何會產生這麼大的變化? 昔日的噶瑪蘭族,為何漸漸消失不見,成為漢人的社會? 而在許多的魚塭現今為何荒廢成片? 希望透過此課程讓學員體會滄海桑田的歷史脈絡。
活動一:河沙交織民壯圍
A. 分組觀察壯圍地區的河道今昔變化。
B. 使用圖鑑對照海岸沙丘的海濱植物並列出其功能。
C. 對照古今地圖上沙丘範圍的異同。
活動二:從噶瑪蘭到漢人
A. 觀察廍後社區壯圍地區的噶瑪蘭族現況。
B. 從大陳文物館了解大陳人為何來台。
C. 實地訪查仁愛新村,體會當時戰後撤退生活的艱難。
活動三:漁人的故事
A. 參觀養殖漁塭,了解壯圍養殖漁業演變與創新。
B. 自己抓蝦及煮蝦體驗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
活動四:我認識的壯圍海濱線
A. 各組針對現階段養殖漁業提出一個問題。
B. 各組學生發表參觀心得

希望藉此課程,讓學員了解墾殖的歷史,會影響地表景觀的改變,藉以提升學員對於周圍環境觀察的敏覺度,並進而體會先人墾殖的辛勞。另透過產業的體驗與觀察了解漁業經營的現況,體會產業創生的困難度與重要性。


落實SDGs指標 SDG 10 減少不平等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對應12年國教核心素養學習重點 領 域 核 心 素 養 社-E-A2 敏覺居住地方的社會、自然與人文環境變遷,關注生活問題及其影響,並思考解決方法。
社-E-B3 體驗生活中自然、族群與文化之美,欣賞多元豐富的環境與文化內涵。
社-E-C3 了解自我文化,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關心本土及全球議題。
學 習 內 容 社會領域
歷 Fa-Ⅳ-1 中華民國統治體制的移入與轉變。
歷 Fa-Ⅳ-3 國家政策下的原住民族。
歷 G-Ⅳ-2 從主題 E 或 F 挑選適當課題深入探究,或規劃與執行歷史踏查或展演。
地 Ad-Ⅳ-3 多元族群的文化特色。
地 Ba-Ⅳ-3 人口成長、人口遷移與文化擴散。
地 Ca-Ⅳ-3 聚落地名的命名與環境、族群文化的關係。
公 Ba-Ⅳ-2 在原住民族社會中,部落的意義與重要性是什麼?為什麼?
公 Ba-Ⅳ-4 為什麼會產生多樣化的家庭型態?家庭職能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
學 習 表 現 社會領域
歷 1a-Ⅳ-1 理解以不同的紀年、歷史分期描述過去的意義。
地 1a-Ⅳ-2 說明重要環境、經濟與文化議題間的相互關係。
社 2a-Ⅳ-3 關心不同的社會文化及其發展,並展現開闊的世界觀。
社 2b-Ⅳ-2 尊重不同群體文化的差異性,並欣賞其文化之美。
社 2c-Ⅳ-1 從歷史或社會事件中,省思自身或所屬群體的文化淵源、處境及自主性。
學 習 目 標 (1)學生透過分組合作互相幫助與學習,對照古地圖觀察壯圍古河道在現在時空背景有何改變,並發表其原因為何?。
(2)分組使用圖鑑對照說出海岸沙丘常見的3種海濱植物,並列出在傳統生活中有什麼功用?
(3)學生對照古今地圖說出沙丘範圍改變情形,並嘗試分析改變的原因為何?
(4)學生觀察廍後社區噶瑪蘭人與大陳人的生活情形,理解文化多元性與變遷,並體會戰爭為人生活所帶來的改變。
(5)學生走察漁人故事館,認識壯圍沿海養殖漁業演變與創新。
(6)學生動手抓蝦並自己完成烹煮,體驗從產地到餐桌樂趣。
融 入 議 題 4.2人權教育
4.4海洋教育
4.16多元文化教育
節次 活 動 名 稱 教學活動流程 時間
分配
學習資源 融入議題
1-2 活動一
河沙交織民壯圍

1.前導知識:教師說明壯圍早期的開發史,並說明本次戶外教育學習大綱。學生須先分好組別(一組5人,共6組)。
關鍵提問:壯圍過去的河道與沙丘與現今有什麼不一樣?
2.在壯圍沙丘服務園區前請學生用古地圖觀察過去壯圍的古河道,再請各組讓學生發表現今河道的改變。
3.從壯圍沙丘服務園區沿濱海自行車道步行至廍後,請學生沿途使用圖鑑或APP軟體對照壯圍常見海濱植物-黃槿、海檬果、林投、木麻黃,並說明其在傳統社會的用途。
4.進入廍後社區前請同學對照古地圖以及現今地景,看看沙丘範圍有何改變。
5.各組發表沙丘改變的情形有什麼?

90分
風頭水尾話壯圍學習本

3-4 活動二
從噶瑪蘭到漢人

關鍵提問:在廍後社區中觀察到噶蘭人及大陳人的現在生活現況為何?
1. 在廍後社區認識過去噶瑪蘭人的生活以及對比現今生活現況。
2. 參觀大陳文物陳列室,學生觀看照片以及古文物、影片了解大陳人為何來台。
3. 參觀漁師廟,了解大陳人信仰中心的由來。
4. 各組發表踏查大陳人居所遺跡的感想,體驗戰時的辛苦。

90分

5 午餐時間

品嘗廍後社區居民烹煮之古早風味餐。

60分

6-7 活動三
漁人的故事

關鍵提問:壯圍的養殖池大多荒廢,有什麼方法可以創生壯圍養殖業?
1. 透過漁人故事館導覽解說認識壯圍養殖業的興起背景、歷史與現狀。
2. 透過觀察九孔、蝦的養殖池情況,體會發展觀光漁業的可行性。
3. 實際自己抓蝦,並將蝦自行烹調,待其煮熟後自己剝蝦享用,體會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

120分

8 活動四
我認識的壯圍海濱線

1.在漁人故事館整理並完成活動學習本。
4.各組針對現階段養殖漁業提出一個問題。
2.學生發表今日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地點以及一件事,並說出原因。
3.搭車離開(若搭公車須注意公車時間表)

50分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