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計畫成果分享 首頁 推動計畫成果分享
 
推動計畫成果分享

成果名稱

1-2(課程發展)鄉土騎俠系列-溪北線

成果時間

112年8月1日~113年7月31日

成果理念

  1.  

學習點一: 員山公園-宜蘭忠烈祠(宜蘭神社)

 

學習點二: 思源機堡故事館

 

學習點三: 西鄉廳憲德政碑

 

學習點四: 社福觀景、津梅棧道

 

學習點五: 左岸輕旅行-津梅磚窯場

 

學習點六: 右岸童趣樂-宜蘭孔子廟

 

【宜蘭忠烈祠】

員山公園位於宜蘭員山鄉的員山國小旁,面積4.67公頃,約是一座中型的公園。除了公園綠地之外,這裡主要的景點是位公園山丘上的忠烈祠。

宜蘭忠烈祠,是日據時代的宜蘭神社的遺址,是臺灣最早設立的地方神社,為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的代表建築,落成於西元1905年,原址最初設立於今中山公園。後因建築逐漸腐朽且公園腹地有限,宜蘭廳長小松吉久於西元1918年將神社遷建於現址。山丘下方的神社參道及林園,則被改建為「興國新村」,安置當時由大陸撤退來台的軍民。

民國62年(1973),政府將此地規劃為員山鄉都市計劃公園預定地,民國85年(1996)動工;次年,員山公園落成。

員山公園,面積雖然不大,但規劃得宜,小橋流水,池塘錦鯉,為園內添增不少生機氣息。 忠烈祠所在的山丘也新闢環山步道,以供民眾踏青遊憩。鄉公所亦重塑昔日宜蘭神社的空間意境,使公園內充滿了歷史的氛圍,宜蘭神社已消失半個世紀以上,然而一踏進公園,一眼望去,筆直的步道通往山丘上,隱約可見昔日神社鳥居的身影,神社的意境顯而易見。

神社的神橋已經重建,忠烈祠的石階路入口,神社的銅獅、銅馬都已放置於原地。銅獅、 銅馬已非舊物,銅馬是雕刻家林正仁依原馬翻模重鑄的,鑄造的質感佳,頗似舊物。台灣光復後,宜蘭神社及其附屬設施遭到嚴重破壞,銅獅不知去向,銅馬被移至宜蘭市的文昌廟放置,參道兩側的石燈籠則遭敲毀,目前僅剩部份遺跡,散落於銅馬前的平台草地上。

殘存的石燈籠基座,可看見當時宜蘭廳長小松吉久的名字,此外,也有「宜蘭製酒株式會社」、「台南製糖株式會社」等企業奉獻的石燈籠殘遺。草地上另有半掩於泥土中的銅馬及銅獅, 則是來自當代的藝術創作,以塑造出神社遺跡的歷史情境。

 

【思源機堡故事館】

思源機堡位於宜蘭市與員山鄉交界,傍鄰金六結營區。這裡曾是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日本軍用機場。著名的神風特攻隊,當年就從這裡飛向太平洋,執行抱死以赴的奇襲任務。戰後機場轉為農田和住宅,至於分散在五個社區的十四座機堡,多數因軍事管轄禁制他用而被芒草掩蓋、蟲蛇出沒。

      機堡的保存是源於社區老輩偶然說出了年少時製作欺敵竹飛機的故事,牽引人們跳脫歷史教材的框框、超越神風特攻隊的刻板印像,終於掀開塵封記憶、喚起了戰爭生活的點點滴滴。於是思源社區藉由社規師計畫的協助,整頓機堡風貌,並齊力為機堡打造竹飛機。

隨著竹飛機而流傳的,是集體造飛機的遊戲心情,連帶著─些俚俗趣味的創意點子;還有消遣場合中的玩笑話題、社區會議中的嚴肅辯論。這些,最後都逐漸凝聚成機堡公園的巧意細工、麻竹園經營的活潑樣態。

由此,社區公共事務融合於日常生活,豐富了社交活動的意涵;也讓偏居社區邊緣的機堡,成為社區中心。

 

【西鄉廳憲德政碑】

西鄉菊次郎為首任宜蘭廳長(1897-1902),他的德政廣施,受到宜蘭民眾的愛戴。西鄉廳長去職回日本之後,宜蘭紳民合立「西鄉廳憲德政碑」以紀念他。1905(明治38)年碑文鐫刻完成後,因欠缺經費,因此暫時安置於附近的民宅中庭。1923(大正12)年碑文加裝托碑以及臺座,設於西鄉橋(今西門橋)西側的堤防邊,同時建設步道與涼亭,並從蘇澳移植台灣櫻,規劃成一座小公園。

 1949(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台之後,西鄉堤防上搭建了許多違章建築,西鄉廳憲德政碑就成為民宅的牆壁,碑體被掩蓋不見,直到這些違建被拆除之後,西鄉碑才重見天日。後來,又將原中山橋西側的碑體移置中山橋東側,即現在的位置。

西鄉廳憲德政碑於2001(民國90)年被登錄為宜蘭縣歷史建築。「西鄉廳憲德政碑」碑文以楷書書寫,記述西鄉菊次郎擔任廳長期間在宜蘭的政績與建設,大略分為下列幾項:一、招降林火旺。二、興辦宜蘭與羅東公學校。三、土地調查。四、鋪設道路。五、築堤治水。

 

【宜蘭磚窯廠】

又名津梅磚窯,由於這兩區的土質是製磚的上等原料,在清朝時期就開始設置磚窯,到了日治時代更是成為磚窯燒磚的全盛時期,直至民國七十年全部停製。磚窯為磚造拱頂,現存十三目窯身,是縣內保存最為完整的「目仔窯」代表作,亦是宜蘭縣的百年古蹟之一。

金同春圳創建於清朝嘉慶十六年(1811),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光緒八年(1882),定名為「金同春圳」,沿用至今。

宜蘭河岸日治時期宜蘭河時常氾濫,於是開始修建堤防整治河道,因當時宜蘭河的水量豐沛,站在堤防上看景,發現水面映照山巒的倒影,就像畫屏,而被選為蘭陽十八勝之一。

而現在的宜蘭河在規劃後,開始修建球場、自行車道等設施,綠化河岸與景觀,並成為河濱公園,是有節日慶典活動、平時或假日放鬆休閒的好去處。

 

【宜蘭孔子廟】

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舉人黃瓚緒等人發起創建孔子廟之議初建,但因反清而停工。三年後,進士楊士芳新科及第,為倡導文風,乃號召舉人李望洋及仕紳多人募資倡建。其址建於縣城西北巽門處(今新民路中央市場處),至清光緒二年(1876年)完工,有大成殿、東西廡與崇聖殿等建築,其規制仿台灣府學孔子廟而定。其間,在清光緒元年(1875年),噶瑪蘭廳改制為宜蘭縣,而在孔子廟興設儒學;同年,明倫堂完工。
        日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鄉紳陳掄元捐資道倡重修,日大正九年(1920年)大成殿大柱受蟻蝕嚴重,加以發生地震,致使大成殿及東西廡牆壁龜裂,再次進行實際的修復。日大正十二年(1923年)後由台灣總督府接管。二次大戰末期因戰火毀損嚴重而遭拆除。
        光復後地方企望重修孔子廟,遂於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組成文廟修建籌備會,為顧及地方發展而決定另覓地重建,擇北門外為新址,並在該年十一月破土奠基,仿舊圖樣新建,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大成殿完工,五十八年(1969年)崇聖殿竣工。民國六十年至六十六年間,萬仞宮牆、禮門、義路、泮池、青雲橋、禮庫、樂庫、東廂、西廂、東廡、西廡陸續完成。

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檽星門竣工,而形成宜蘭孔子廟今貌。

 

  1. 說明教學行程規畫之教學理念
  • 宜蘭河畔綠廊遊,漫步徐行樂無憂。
  • 堤岸變遷世遞嬗,美麗哀愁今昔流。
  • 津梅窯火百年燒,工藝薪火傳萬古。
  • 月影柔和映孔廟,夜靜書香永馨幽。
  • 星光璀璨照古川,智者之心不曾眠。

 

3.預期達成之學習目標

(1)能感受宜蘭河岸的自然與人文風情。(認知、情意、技能)
(2)能了解地方(磚窯)文化的重要並保護文化遺產。(認知、情意)
(3)體驗北津里的特色餐點及在地美與味。(情意、技能)

(4)導讀孔廟的建築及禮法,提升對學習的認知及敬師的精神。(認知、情意)

(5)藉由戶外射御競技,讓孩子體察健康與正向價值。(情意、技能)

成果圖片

1-2(課程發展)鄉土騎俠系列-溪北線

檔案下載

1-2(課程發展)鄉土騎俠系列-溪北線
DOWNLOAD

下載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