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暖石板橋原為刺竹所搭建而成的竹橋,西元1891年(光緒17)村民集資改建為石橋,是清代礁溪到宜蘭的通蘭古道。1999年宜蘭縣政府將石橋列為古蹟,並於2002年重建成現狀。
這座橋是十五條等長的石板舖設成的,長約4公尺、寬約2.6公尺,原本用六塊長石板舖成,後來增寬橋面用水泥長柱將石板隔開,目前保存狀況良好,而其石材據傳是船隻從大陸載運壓艙石,經由烏石港入港,通過得子口溪到達武暖港而建造成的,亦有說是澳底石。
石板與石板間是以榫接方式相銜接成一穩固的結構。據當地耆老口述:以前石橋下水道面極寬且深可行舟,橋面中間凸起,橋面向兩側傾斜,類似尖屋頂狀,乃是為方便當時船隻經過所設計的。而武暖石板橋是因武暖港而得名,當年先民可從武暖港乘船轉淇武蘭溪到烏石港出海,水運方便。
在橋的東北端有座福德廟供奉福德正神,傳係吳沙氏族開蘭之初所供奉的。廟旁更有一棵古榕,綠蔭華蓋,不時可見居民在樹下,對奕話家常,是幅甜美的農村景致。另外在橋旁立有「重修石橋捐款銀員碑」,目前但見碑額頂端凹彎,是當地作穡人為利刀割禾所磨畫出的,也是多少歲月和汗水累積下來的刻痕。
|